唐山现有骨质瓷日用瓷、艺术瓷企业200多家,其中包括原料、釉料、白瓷加工、彩瓷生产、花纸、设计及相关企业,年生产各类骨质瓷产品能力2亿多件。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,创立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、著名商标以及有影响力品牌,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骨质瓷产区。陶瓷产业为全市经济发展、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一是初步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。形成了以日用瓷、工艺美术瓷产品为主导,白瓷、彩瓷、釉料、花纸、金水、陶瓷机械以及器型设计、商贸会展、物流配送等上下游产业综合配套的产业体系,为产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特别是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,手工绘制和工业化生产分工合作的生产模式,在我国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。
二是已经成为中国骨质瓷最集中产区。我市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骨质瓷,并得到英国权威机构认证。1989年骨质瓷获国家发明专利,唐山骨质瓷开始跻身世界高档陶瓷市场。我市日用陶瓷企业基本上都在生产骨质瓷,其产量占据国内及出口的主要市场份额,是国内其他陶瓷产区不可比拟的优质瓷种。2012年3月,“唐山骨质瓷”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,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
三是拥有一批知名企业和名优产品。形成了北方瓷都、隆达、海格雷、隆昌、金方圆、亚洲时代等一批骨干企业,均在国内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。隆达、海格雷为中国驰名商标,红玫瑰为中国名牌产品,还有一批省著名商标、省名牌产品和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。“唐山骨质瓷”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这些企业和产品,共同构建了唐山陶瓷这一区域品牌,形成了产业链完善的陶瓷产业集群区。
四是拥有多样化产品结构。骨质瓷产品以中餐具、西餐具、咖啡具、茶具、酒店用瓷为主,多达上万个品种;家用系列、装饰系列、婚礼系列、收藏系列、礼品系列;艺术瓷具有新彩、雕金、喷彩、颜色釉、刻坯、釉中彩等多种装饰艺术,形成了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。
五是拥有较为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。唐山骨质瓷已出口到美国、土耳其、韩国、意大利和英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许多唐山陶瓷生产企业已获得澳大利亚SAI、马来西亚MS、韩国KS、美国UPC、CUPC和欧盟CE等多个国家认证。近年来,全球经济萎靡,陶瓷国际市场低迷,中国陶瓷受到多国反倾销制裁等的限制,而同期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长,唐山陶瓷企业逐渐重视国内市场开拓。
六是拥有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。唐山骨质瓷企业不仅培育了大批生产技术骨干,为全市骨质瓷企业发展做出可贡献。而且为全国其他陶瓷产区骨质瓷产业发展输送和培养了人才。具有高级职称的近百名,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4名、中国设计大师2名、省级大师87名,市级陶瓷大师150多名。打造了民国彩绘、铁红金圈结晶釉、人物雕塑、新彩、喷彩、雕金、刻瓷装饰工艺的艺术风格。
我市骨质瓷产业的发展,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:首先是产业发展放缓。受金融危机影响,国外市场需求下降、国内市场低迷,近年来我市陶瓷产业增速逐渐呈下行态势。其次是产业集中度低。陶瓷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,导致产业布局相对分散,加之近年来的城市改造,原来集中在路北、开平、高新区的一些陶瓷企业没有跟上城市规划步伐,产业集约、集群发展的模式远未形成,整体优势难以发挥。第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差。大多数骨质瓷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,品牌意识不强,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,大部分陶瓷企业在国外市场没有自主品牌,以贴牌维持生计。大量彩瓷企业生产规模小、工艺落后,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。第四是产品销售方式滞后。陶瓷销售模式主要是靠争取订单或利用商场、超市、专卖店、批发市场等传统市场来实现,在关键区域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,更没有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模式,缺乏市场话语权,导致高档瓷种卖不出高档价格,和低档瓷种在一个水平线上竞争,淹没了唐山骨质瓷这样一个优质瓷种的优势。第五是人才流失严重。受制于陶瓷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影响,陶瓷企业曾一度出现招工难,技术工人出现了青黄不接、后续乏人的情况。高端人才流失严重,大量人才被外地陶瓷产区重金聘走,已经成为我市陶瓷发展的潜在威胁。第六是生产要素成本偏高。我市骨质瓷原料靠大部分从外地购入,采购、运输成本较高。多数企业反映天然气质次价高、原材料价格上涨,生产成本上升。国内外市场销售不畅,产品价格下降,出口利润降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