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的思路:以推进唐山骨质瓷转型升级为目标,以推广使用唐山骨质瓷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,坚持“整合重组、优化布局、创新驱动、文化融合”,鼓励引导陶瓷企业以品牌、技术、资本为纽带整合陶瓷资源,打造行业龙头,扶持中小微陶瓷企业向专、精、特、优发展,推进陶瓷产业集群建设,促进陶瓷与文化、旅游、服务、家居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,加快构建产品设计、研发、会展、营销、装备和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链,努力走出一条高端化、集约化、品牌化新路子,促进唐山由陶瓷大市向陶瓷强市转变,做大做强北方瓷都。
一是强化规划引导,推进集约发展。按照市政府陶瓷产业发展规划要求,坚持“产业聚集、分工配套、工业和城镇化同步发展”的原则,加强唐山骨质瓷聚集区建设,鼓励和培育一批专营泥料,色釉料,器型开发,模型制造,窑炉及炉材的专业工厂为全市骨质瓷企业配套服务。健全信息物流、技术研发、工业设计、检验检测、融资担保、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。以产业定位为导向,健全完善陶瓷产业链,着力构建分工协作、专业互补、配套完整的陶瓷产业集群。孵化培育各具特色的中小微企业、向专、精、特、新方向发展。
二是狠抓兼并重组,推进规模发展。进一步加大陶瓷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,采取行政区域内整合、同质企业整合、上下游企业整合、龙头企业整合、名优品牌整合、中小企业整合等方式,靠大联强、做大做强。通过优胜劣汰培育大的企业集团,实现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、名牌产品和优秀经营能手集中,重点支持扶植骨干龙头企业,吸纳、整合区域资源,改变陶瓷行业存在的“小而全、小而散”无序竞争的弊端;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联合、重组、兼并,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同盟,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,提高产业集中度,促进企业向规范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发展;鼓励市中心区企业实施异地搬迁改造、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、扩大产业规模、提升发展水平,提高产业集中度;引导中小企业为大企业进行生产产品的配套,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、专业互补、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群,打破“大而全、小而全”的产业格局,向专、精、特、新方向发展。
三是培育知名品牌,推进高端发展。在不断扩大现有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,积极鼓励、扶持和推动陶瓷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、中国驰名商标、中国出口免验产品等荣誉称号,用名牌战略来引导企业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品牌附加值,全力叫响“唐山骨质瓷”、“隆达”、“海格雷”、“红玫瑰”等知名品牌的维护与提升,并以这些名牌产品为龙头开展品牌的虚拟经营,积极探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贴牌加工合作模式,利用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,以大带小,以强带弱,与区域内中小企业建立互为依存、互为补充的生产协作关系,实现由生产贸易型企业向品牌经营型企业转变。支持陶瓷出口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,鼓励和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,大力培育国际知名品牌,力争创出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,尽快实现我市陶瓷产品出口由“贴牌”向“创牌”转变。积极引进国际、国内知名陶瓷品牌,加快提升我市陶瓷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。积极推进“唐山骨质瓷”地理标志集体商标、区域品牌注册认证及区域品牌的保护、开发和提升的措施,尽快在全国,乃至世界上树立起唐山陶瓷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,实现用区域品牌拉动唐山陶瓷产业的整体发展。
四是实施技术改造,推进智能制造。联合国内外知名陶瓷科研机构,健全完善陶瓷技术创新体系,推进陶瓷“产学研”结合,加快破解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。进一步加大对陶瓷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,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武装陶瓷工业,加快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。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国外等静压成型等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,消化、吸收先进技术并进行再创新,突破我市陶瓷产业技术升级的瓶颈,争取用三年时间实现我市重点陶瓷企业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。推进陶瓷生产企业智能制造和“互联网+”的应用推广,深化信息技术与陶瓷产业的融合,加快实现陶瓷设计数字化、产品制造智能化、市场销售电子化和企业管理网络化,促进陶瓷产业向装备智能化、工艺先进化、产品高端化、管理现代化转变。
五是完善产业体系,推进协调发展。大力发展陶瓷工业设计、陶瓷机械、仓储物流业,促进上下游产业衔接配套发展。建设艺术陶瓷创业基地,引导陶瓷艺术大师入园创作,孵化培育各具特色的中小微企业,大力推进专、精、特陶瓷艺术百花齐放。加快建设集原料供应、陶艺制作、旅游休闲、博览展示、创作交流、商务贸易为一体的综合项目,大力提升陶瓷生产、销售的协调性和市场影响力。构建以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中心等市场为主题的专业市场体系。大力发展陶瓷电子商务,重点支持B2B、B2C电子商务模式、移动电子商务等业态发展,鼓励企业依托专业市场搭建电子交易平台,着力构建对接全球的高效商贸机制,促进陶瓷生产、技术、市场、贸易协调发展。